輸入圖形碼
2014年起,申報項目 1114 項,共組織 5469 次申報,資助企業數量 927839 家,資助總金額 12461662.80 萬元
科技館免費開放的申報范圍為具備基本常設展覽和教育活動條件,配套有專職科普工作人員,具備觀眾服務功能,能夠正常開展科普工作,常設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符合國家有關規劃并由相關部門批準立項的科協系統所屬縣級(含)以上公益性科技館。
廣東省改善消費品供給項目庫是省政府為改善我省消費品工業供給結構,更好滿足和創造消費需求,增強消費拉動經濟的基礎作用,促進我省消費品工業邁向中高端而設立的。該項目主要分“三品”戰略示范項目和“三品”戰略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項目。項目一經審核通過,最高可獲得500萬元的資助。
為助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繼續啟動聯合實驗室建設,重點圍繞基礎研究、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海洋、環境、智慧城市和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建設聯合實驗室。通過競爭性評審或論證評審,擇優給予獲得立項的聯合實驗室每家資助500萬元,并在粵港澳科技合作項目上優先支持。
納入2023年省級鄉村振興戰略專項資金第三批省級項目庫儲備申報的項目類型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項目、漁業資源保護項目、植物疫病與農藥監督管理項目、種植業發展類項目以及鄉村產業發展類項目,最高資助312萬元。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認定項目是為推動我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增強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和科學技術儲備;進一步強化應用基礎研究, 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等而設立的。該項目主要針對廣東省內符合條件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進行資質認定。認定通過后,可獲得最高300萬元的資金支持。
實驗室與平臺基地是我省開展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等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是國家和我省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基礎條件是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是創新體系建設的基本任務。
為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勵探索,鼓勵港澳參與,培養基礎科學研究人才,促進各學科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支撐重大原創性成果突破與關鍵核心技術源頭供給能力提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現啟動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申報。
廣東省科技與金融結合專項工作以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加快推進國際風投創投中心建設為主要支持內容,重點引導金融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積極加大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及重大創新平臺創新項目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我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科技企業復工復產,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企業發展的科技金融政策環境,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廣東省中央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是廣東省農業廳為響應國家農業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引領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提升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而發起的。項目審核通過后,最高可獲得資助資金300萬元。
廣東省科技企業孵化器評定的目的是鼓勵省內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深化粵港澳臺合作,更好地對接港澳臺科技創新創業資源,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同時,鼓勵省內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將國外先進的技術、理念、高端人才乃至新興業態“引進來”,更好地利用全球創新資源要素,強化國際合作,邁出國際創業孵化的堅實步伐。項目申報通過后,可獲得最高200萬補貼。
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深圳市聯合基金(粵深聯合基金)項目設立青年基金項目、重點項目、粵港澳研究團隊項目三類。項目最高資助強度為200萬元/項,項目經費一次性撥付。
為切實推進我省科技孵化育成體系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引導孵化載體鏈接全球資源,向國際化、專業化、生態化方向發展,啟動實施廣東省科技孵化育成體系高質量發展專項。該專項共支 持國際化孵化載體、粵港澳科技企業孵化器、專業化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及雙創升級支撐服務平臺等方面的建設與發展。最高資助金額為100萬元。
為促進粵港創新資源整合,提升粵港兩地自主創新能力,省科技廳實施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粵港聯合資助計劃項目,支持方向為粵港創新平臺建設和粵港科技合作兩個項目。單個項目最高資助150萬。
廣東省政府質量獎,申報對象為廣東省行政區域內制造業(食品、藥品類生產企業暫不列入申報范圍)、服務業和建筑業企業。屆時將評選出不超過10家獲獎企業,其中大型企業不超過5家,中小型企業或組織不超過5家。評選企業將給與一定的政策支持。
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入庫,設立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納入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未獲得國家授予的高新技術企業稱號的企業,由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資金給予在培育補助。單個企業年度補助資金不低于10萬元且不超過500萬元。